2010/11年度,受產需缺口加大及國內外經濟環境等因素影響,棉花價格波動幅度和速度歷史罕見。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副主任戴公興在15日召開的2011中國國際棉花會議上做此表示。
戴公興分析,棉價如此大幅波動,除了供需關系的因素,更有深層次的原因。一是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流動性過剩,除了對石油、黃金等資源性商品的炒作,國內、國際“熱錢”涌向了大宗農副產品,其中棉花的漲幅居所有農副產品之首;二是世界范圍內經濟復蘇和增長是支撐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根本動力,包括棉花在內的大宗農產品已經告別了低價時代;三是有的國家對棉花等產品的出口采取限制政策,影響了全球棉花供需格局,加劇了棉花價格波動。
中國棉花協會常務副會長高芳認為,貨幣大潮洶涌,加上中國棉花產量缺少,推動棉花超出了它基本的價值規律,變成了一個投資品。當貨幣發行過多,而且其它產品沒有什么炒作空間的時候,棉花便在大宗農產品當中一路遙遙領先。
從2010年年初開始,棉花價格一路上揚,鄭州商品交易所棉花期貨主力合約1109從不足16000元/噸,一路漲到2011年2月的34870元/噸,此后又一路暴跌至26130元/噸。上躥下跳,價格波動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歷史罕見。
“此輪棉價上漲源于供需缺口,但漲幅超越了供求關系,當價格嚴重背離價值時,當產業鏈各利益環節失衡時,大起大落在所難免。”戴公興說,“面對復雜形勢,中國多措并舉,強化質量監督,做好資金供應,加快新疆棉運輸,規范經營秩序,加強期貨和電子交易市場監管,抑制過度投機。”在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落后,棉價漸現理性回歸,目前趨于基本穩定。
目前,中國棉花進口已占國際市場的1/3,國家發改委經貿流通司副司長劉小南指出,國內棉花生產必須能夠保障國內自用棉需求,為此,國家應醞釀從政策層面扶持棉花產業。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副司長方言也提出,國家應加大對種棉區政策的扶持,對棉花進行生產性補貼,以直補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中國國際棉花會議每兩年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六屆,是目前國內級別最高的棉花行業會議。本次會以由中國棉花協會、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全國棉花交易市場共同主辦,會議的主題為“風險與機遇:中國與世界棉業的未來發展之路”。(證券市場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