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消費成為主要推動力,中國政府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棉花行業抓住機遇、立足創新,在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行業呈現穩中向好局面:價格趨穩、庫存下降、生產優化、質量好轉、需求回升。
2013年是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最后一年,三年收儲穩定了市場,在全球形勢低迷的大環境下保證了棉農收入不下降,但同時庫存壓力劇增,市場活力削弱等問題日益凸顯。為充分發揮市場作用,保護棉農利益,促進產業鏈協調發展,2014-2016年度在新疆啟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經過三年實踐,棉花生產布局得到調整,棉花質量和競爭力有所提升,市場活力增強,2017年起在新疆開始深化棉花目標價格改革。同時,國家調整儲備棉輪換政策,將儲備棉的主要任務轉向“去庫存”,逐步把儲備棉庫存降至合理水平。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棉花行業政策逐漸走向機制化、常態化軌道,對于穩定棉花生產,促進紡織行業持續健康發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一、棉花價格回歸市場
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以來,國家不再直接干預市場價格,價格與政府補貼脫鉤,國內棉價完全由市場供求形成,涉棉主體市場意識增強,行業上下游關系逐步理順,內外棉價差有所縮窄,促進了紡織行業健康發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探索出了一條棉價由市場供求形成、價格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新路子。
二、產業布局優化調整
通過政策的導向和帶動作用,我國棉花生產進一步向新疆優勢產區集中,新疆產量占比由5年前的40%上升至70-80%,棉花生產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同時,新疆棉花種植結構得到調整,次宜棉區退出棉花生產,實現了種植結構向調好、調順、調優轉變。
為進一步增強糧食和棉花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國務院于2017年4月發布了《關于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指導意見》,其中以新疆為重點,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主產區為補充,劃定棉花生產保護區3500萬畝。
三、去庫存效果明顯
臨時收儲結束后,我國儲備棉庫存超過1100萬噸,相當于國內一年半左右的消費量,庫存壓力巨大。為推進“去庫存”,有關部門決定逐步有序消化儲備棉,將儲備規模調整至合理水平。儲備棉調控政策由臨時動議向機制化、常態化轉變,明確了有利于促進產業健康發展、引導市場平穩運行、減輕財政、完善儲備調控機制的儲備棉消化原則,同時,確定了定期常量輪出、隨行就市動態確定輪出底價等具體方式,對穩定市場預期,消化庫存規模起到了積極作用。經過兩個年度的投放,儲備棉規模降已降至500萬噸左右,儲備規模趨于合理。
四、棉花質量穩步提升
隨著以市場供需為基礎的市場形成價格機制建立,優質優價得到進一步體現,市場主體質量意識明顯增強,產業鏈各環節更加注重質量管控,棉花品質穩步提升,更加符合紡織企業需求。據統計,2016年新疆棉花28毫米及以上占比93%,比改革前提高18個百分點,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一些棉花品質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棉花競爭力明顯提升。
五、紡織需求回暖
受經濟環境及內外棉價差較大等多種因素影響,棉花消費量在臨時收儲期間逐步遞減,在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期間有所恢復,目前已再度返回800萬噸以上。紡織企業用棉成本有所降低,競爭力提高,全行業效益提升,主要表現在:紗、布等產量呈恢復態勢,產品價格上漲;紡織品服裝出口回穩,出口降幅減緩。新疆紡織業發展迅速,2014—2016年,新疆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達900億元,超過了1978—2013年投資總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