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十二五”,我國經濟漸入“新常態”,調結構、轉方式、促進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目標為傳統行業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在無錫,已有百年歷史的紡織企業無錫一棉也曾一度被人們認定為“夕陽產業”。但從2000年開始,無錫一棉走在時代前頭進行的“兩化融合”探索,卻最終助力這一老牌紡織企業重新立足江蘇制造業潮頭。 “只有夕陽企業,沒有夕陽產業。”11日,“尋訪中國智造領跑者——從江蘇出發”活動媒體尋訪團探訪了百年紡織企業無錫一棉,面對提問,無錫一棉董事長、總經理周曄珺這樣回答。 周曄珺表示,傳統企業面對經濟轉型挑戰,工業化、信息化改造是必然趨勢。無錫一棉作為老牌紡織企業,從以往的外向型合作中獲得啟示,深知調整企業結構、改變生產技術和手段的重要性。在2000年建設新廠房時,便引進了國外先進設備和技術,并試行了信息化管理創新,因此,身處“夕陽產業”的無錫一棉才能與新興行業企業并肩立足于“江蘇智能制造領跑者”的行列。 尋訪團成員探訪了無錫一棉于建于2001年的“智能車間”。在企業傳感網和物聯網感知生產系統的一體化管理下,五百多臺生產主機無縫銜接,不停運轉。每生產一萬個紗錠用工人數25人,是其他紡織廠的1/3,勞動生產效率可見一斑。通過物聯網監控,生產質量、設備情況等數據也被不斷記錄和關聯,在生產過程中實現對作業流程地微調優化,形成了“生產促優化,優化促生產”的良性循環。 “無錫一棉正在擺脫傳統產業‘低端、低效’的印象,轉變和優化企業生產結構,這一點從我們的用工需求就能看出來。”周曄珺說。如今,無錫一棉對操作人員需求人數連年減少,與此同時,對設備維護保養、技術研發等具有專業性知識和技能的高端人才需求日益增多。“未來,無錫一棉將引進越來越多的高端人才,加入到企業‘智能化生產、精細化管理、全球化貿易’的隊伍中。”周曄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