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棉紡織品貿易額增速下滑,數量呈負增長態勢。隨著發達經濟體市場需求依舊低迷和東南亞國家紡織品競爭力的不斷顯現,2012年我國棉紡織進出口形勢成為國內外行業關注的焦點。
回顧:出口負增長趨勢未改
棉紗布進口增長、出口下降。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前兩個月,我國累計進口棉花94.2萬噸,同比增長64%,較去年同期增速提高。棉紗線累計進口19.5萬噸,同比增長26.2%,出口5.3萬噸,同比下降19.3%;進口棉織物1.08億米,同比增長7.6%,出口9.7億米,同比下降4.8%。棉紡織品進口數量增長提速、出口下滑明顯。一方面反映了國際市場需求依然低迷,出口受阻,另一方面主要受國內高價棉影響,我國棉紡織品出口價格優勢不斷被削弱,國內對進口國際棉紗布意愿增強。
從價格方面看,國內外棉價依舊疲軟下行,在市場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下游紡織產品價格弱勢,棉紗布進出口單價均為負增長。
2012年前兩月棉紗線、棉織物進出口情況
進口出口
數量同比數量同比
棉紗線萬噸19.526.25.3-19.3
棉織物億米1.17.69.7-4.8
數據來源:海關總署
國際需求回升跡象不明顯。從前兩個月出口數據看,國際市場依舊蕭條,棉紡織品出口負增長趨勢自去年以來至今未改,去年全年我國出口棉紗線、棉織物同比下降18.7%和10.6%,下游方面,我國出口棉制床上用品同比下降21.1%。去年,我國大陸與主要進出口市場棉制紡織品貿易額增速下降。我國棉紡織品在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的市場占有率有減小趨勢。
原料及紗布進口需求突出。自2010年12月以來,國內外棉花價格倒掛格局延續到去年6月,國際棉花價格曾高出國內8600元/噸以上,達到倒掛時最大差價。隨著國際棉花價格的快速下跌,我國勞動力成本以及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提高,2011年6月下旬起,國內棉價高于國際,且價差逐漸擴大,差價最大時超過4000元/噸。
國內外原料價格差的擴大給我國棉紡織企業帶來高成本原料壓力,企業訂單數量驟減、中小企業由于缺少訂單出現限產、減產甚至關停。與此同時,我國棉紡織品在中低端市場已不具備價格競爭優勢,東南亞國家憑借其原料和加工成本優勢與我國爭奪國際市場份額。國內高棉價使我國用棉企業對國際棉花需求迫切,然而受配額的限制,企業將進口外棉轉向了進口國際棉紗線,因此,我國紡織企業對中低端棉紗布的需求大多采取進口。
展望:進出口將現新格局
非棉織物比重將提高。根據各國振興經濟的需要,人們收入在不斷提高,對服裝、家紡類消費支出將增加,紡織纖維的加工總量會繼續增長,對應的棉花消費也會有所增長。另外,高價棉催生可替代產品的涌現,非棉纖維的應用將成為未來紡織產品的發展趨勢,而棉型產品比重將有所下調。
優化和豐富我國棉紡織產品結構滿足不同市場的需求,一直以來是我國棉紡織工作重點;通過降低成本、增加科技含量,加大高端產品的出口,以優質的產品參與國際競爭。
進出口市場多元化。自1995年至2011年,我國棉紗線進出口數量一直為逆差,進口單價低于出口。2011年數量逆差達51.2萬噸,我國生產用紗線仍存在缺口;中國的棉織物貿易順差逐年增長,進口單價高于出口的單價,提升我國棉織物檔次和種類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中國香港和東盟、美國、日本以及歐盟是我國內地棉紡織品主要的出口市場,主要進口市場有日本、韓國、東盟以及中國香港、臺灣地區。隨著各國棉紡織工業不斷進步和發展,中國棉紡織品進出口市場呈現出新的格局,市場更加多元化,向滿足國際中高檔市場和新興市場的需求逐步轉變。
東南亞紡織品國際競爭力上升。作為增加就業,擴大出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工業在東南亞國家快速發展,憑借當地資源以及相對廉價成本優勢,紡織工業擁有較好的發展環境。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當地企業享有各種優惠政策。
基于此,我國部分棉紡織企業將目光投向東南亞國家,且有向國際轉移產能的趨勢,企業除了能在某些東南亞國家享受進口原料免稅政策外,歐美日等發達經濟體還給予棉紡織品輸出關稅優惠政策。隨著國內成本不斷上漲以及東南亞國家的制造優勢突顯,我國棉紡織產能轉移數量將有逐漸增多的可能。
|